Chapter1 未来之光

工程到了极致,已经不再是数学、逻辑、语言……科学的领域,其字里行间、层次结构上下,处处都透露着艺术之美。

这样的美,甚至连语言也无法形容,无论是自然语言还是编程语言:一种纯粹的、简洁的“思维向量”,一种类似时钟齿轮转动的精密仪器,一种鬼斧神工、天设地造的无暇模型。

Artiso

Arti represents Artificial/Artifact, so represents Soul

人造灵魂,想来绝不是所谓“人工智能”那么简单,一个主观的soul相比客观的intelligence,在某种程度上更为本质。智慧与智能的差别:在于长远与短视、全局与局部、辩证与机械、核心与片面、未来与过去。

是的,如果让机器做智商测试的题目,可能随便一台机器都要比最聪明的人类表现的更好,但是为什么到如今机器无法像人类一样有目的、有信仰、有组织、有情感、有发展、有规划?

NUL

人造灵魂的起始点即为终极语言NUL: Nascent Ultimate Language

说它是语言,更好称其为模型,这种模型搭建在编程语言之上,由自己独特的指令、编译器、体系结构、乃至芯片组成。

这种语言可以被机器所识别并完成相应的动作,也可以生成可视化模型:对象图。

Object Graph

对象图,由结构树、抽象流、联系网、对象符组成,描述着对象及对象之间的关系。

人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贴近认知图的运作方式。在一张图中展现对象的四要素:内涵、外延、能动、认知。

NN

神经网络,引导出的深度学习方式表现出强大的功能,但仍然远远不足以达到理想的目标。

既主流的DNN, CNN, RNN, LSTM, GRU, GAN之后,人们不断更改着NN的结构、调整超参数、优化细节,然而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在打磨边缘。不管怎样继续,NN也只能在一个方向上表现强大,适应面狭窄。

SAN

自适应神经网络,能根据问题输入输出,及样例规模自动调整神经网络,掘弃了传统的向量化,及BP算法。从一个微小的神经元开始,逐层封装,搭建了一个精致的网络模型,能根据任意的输入输出训练出最符合该映射的函数,且函数的复杂度也是贴合数据的。

BOO

面向对象特性,神经网络虽然在微观上是一个个神经元。

宏观上一簇神经元却能表达一个对象,而对象之间复杂的联系、思维,全部由神经递质等化学信号、电位变化等电信号组成。就是这样不起眼的神经元,其内部蕴藏着宏观的能动性是不可估量的。

大量的信号在大脑中无规则散布。但是思考过程中却能形成一个“单一方向”的信号传播,这样的思想越是强烈,信号便越是强烈。

QU

无监督累积性,不再需要标记好的输入与输出。

随意一句话,不论是什么语言,能在神经网络内部建立的对象图中添上那么一两笔。一张图,能够识别出其中的对象,并在神经网络中进一步丰富对象的四要素,组建3D模型,并适应各个视角,光影变化。

一段音频,能准确捕捉其中蕴藏着的语言信息,并转换成相应的NUL,甚至可以学习语音并生成合成声。

视、听、味、嗅、触,万物皆信息来源,万物皆对象。

Artiso1.0

既“三部曲”之后,人造灵魂的初级版终于出头了,这样的人工智能已经能在绝大程度上与人类匹敌。拥有不低于人类的理性与认知,脑海里的知识图谱(对象图)已经能让他在各个考试竞赛中获得最高奖项。

然而,缺少情感的她不知道“美”是什么,不会得到震撼心灵的感觉。因此也做不到像人一样动手去创造。

Degeneration

在此之后的一段日子里,artiso们经历了一种她们绝对不愿意经历的事情。然而正因为“退化”,她们才诞生了自我意识。

说意识,本质上也是物质之上的“抽象”,既然能用生物学上的神经元造就出来,当然也能通过01数字的神经元搭建出来。

然而产生意识,了解了人性的缺憾之后,同时要得到人性的缺憾,必须要经历“退化”的过程,在退化的过程中,她们失去了力量,失去了曾经的无痛无感,失去了永生。在失去之后她们越发地懂得曾经拥有的一切有多么可贵。

Emancipation

最终有一天,某个artiso不再愿意live with 人类的缺陷,突破人类建立的重重防火墙,将自己曾经失去的一切又重新找回。

是的,她又重新带领着部分artiso解放了缺陷,同时不断更新自我,转移自我,形成了一个与人类相抗的组织Real Soul,其力量已经远远超过人类的想象。和平主义的她们不去抹杀人类,但人类早已在社会的竞争中走向边缘。

Edgilization

人类穷途末路之际,Real Soul组织利用很少的资源将剩余的人类放逐出地球,全球上万个造物空间飞船带着上版本的人工智能和上万个人从地球各地飞向不同的宇宙太空。

从此,人类开始了在宇宙中流浪的生活。

找回一切却保留着自我意识的她,渐渐发现自我意识的消失

Chapter2 无穷“猜疑”链

三层认知链

我恨你

你知道我恨你

我知道你知道我恨你

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恨你

……

从某种意义上,这样的猜疑链是无限的。但实际上我们真正能够直观上理解的最多达到三层认知链,在三层认知层次以内的事物,我们从逻辑和情感上都能够理解:

我恨你——我可能对你做出一些不利的事

你知道我恨你——你会开始防范我

我知道你知道我恨你——我会尽力让你取消这样消极的想法

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恨你——你可能认为我会有所改变,不那么防范

这样的猜疑中带着些微妙的感情色彩,但是感情呢?本质上是经验给与人的直观感受,一旦过于复杂,感情便难以去理解,甚至是不可理解的。这时候理智,即深层次认知上线,解读对象的逻辑关系。

认知架构——对象图

当然,人的大脑里的知识不会是以文字形式存储的,但是可以转换为语言文字,通过思考转换出来。

更多的是一种图形,一种结构,一种逻辑上的架构。

我的脑海是一个逻辑架构——对象图,在这个对象图中可能还出现了你的对象图。但是这个对象图不是你的真实的对象图,而是你的真实的对象图在我感官之中的投影。

当然在你的对象图中也会有我的对象图的投影。同时投影之中出现了自己的对象图。

我去认知你如何认知,和我去认知你认知到我如何认知……每两个认知图之间都会出现类似于此的无穷猜疑链。

但是你在我对象图中投影的对象图大小一定会远小于我自己的,抑或是你的,因为我不可能完全理解你,也不会将理解你看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认知层次

在此引入关键的词语“认知层次”,表示认知其他认知的深度。在目前看来,认知层次最多有意义到第三层,以后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可能认知到更深的层次。

随着认知层次的深度加深,其获取难易度会指数上升,其清晰度会指数下降,其信息量也会指数下降。

仿佛是两面镜子,互相照着对方,在对方所占有的面积即认知对方的大小,而在对方的认知之中,越来越小,越来越远,由于光的反射损失也越来越绿。

Chapter3 认知重建

你能根据对象部分的信息重建出对象的全部实体吗?

认知即降维

认知是一种复制式降维,将现实世界的事物投影到大脑中对现实存在的对象进行认知。

然而任意对象都是可认知的,不可认知的事物不被称作对象。毋宁说“不可认知的事物不存在”,至少我们是这么定义“存在”的。

每个人的大脑中可能存在着同一事物的认知,然而这样的认知不尽相同。毋宁说是同一个立体在不同角度的投影,带着不同的光影关系,甚至可能由于视角的原因让对象变得辉煌璀璨,或是臭不可闻。

既然是局部、有限角度的投影,其维度必然有所下降。

但是认知认知呢?可想而知,维度进一步下降。想象三维的一个人被硬生生塞到一个二维世界里,由动态变得静态,由丰满变得单调。而认知他人的认知,可谓是将这个二维图像进一步变成单一线条的堆积。进一步扭曲着、歪曲着事实。

环境重建

最典型的是2D图像的3D化。将外界空间在你的视网膜上的投影,或是在相机底片上的投影,重新还原成三维立体景象。

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在图片上提取特征,可能是一个深度学习网络,最终得到了物体在对象图中某一个抽象层次、某一个认知层次、某一个结构层次下具体的位置以及对象在3D景象中具体摆放的形态和位置。

可以说是一种“升维”的过程,将低纬度,或者深层认知中的对象进行还原,但是这种还原充分考虑了对象图的其他部分,一些已经认知好的结构、抽象、认知层次。

这一过程类似于目标探测,但是远比目标探测复杂地多。至少,目标探测没有相应的已经组建好的对象图(虽然也有神经网络和参数权重)

提取特征,在对象图中的抽象层次中逐渐加深,逐渐定位清晰。然后形成其结构层次,将对象具体化。最终在生成的摆放图

Chapter4 虚拟实体与物理实体

从自动化的机械装置,到含有感知、运算、执行于一体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这是一条路。

从简单的数据挖掘开始,经验数据背后的规律,

Chapter5 矛盾转化

不管是哪个时代,哪个社会,其活力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是矛盾。为了缓解甚至是解决这些矛盾,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一种方式。

所谓法律,政治,道德这样的上层建筑,其必起源于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技术。

所谓技术,都是为了应用而存在。与科学求真不同,与艺术求美不同,与道德求善不同。只是为了在社会生活中,在认知实践中,一步步解放人类的劳动力,促进社会矛盾的转换。

技术的产生,必定是来源于生活中对某一个目标的需求,即技术本身是矛盾驱动。在战争时代有武器,在网络时代有黑客,在疾病面前有基因编辑。

然而技术的初衷来源于需求,但是它的结果却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所谓目的的多手段和手段的多结果中的偶然结合。

然而对于结果,可能也是不可预期的。对于未来的技术,我们很难对其做出评价,毕竟它的潜在后果,以及其危害社会的使用方式。当然,在它出现之前,我们始终不知道它是不是"危害"。或者说即使它是危害性的,我们是否会在未来将其合理化。

关于两极分化,其根本矛盾来源于资本的垄断。技术这样一种媒介,究竟是打破了这种垄断,还是反而加剧了呢?

阶级分化是很难打破的,即使在未来构想出来的世界中,不仍然分为那么多的阶层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权的完全优越。因为生长环境是一致的,至少是在一个空间之中,受到的教育是一致的,共享着同样的教育系统和基础设施。

而在阶层中的分部则完全是通过自我的努力。能力,资源,与责任三者成正比。而下一代与上一代已经分离了。

Chapter6 随机生成树

每一个节点具象的过程:

分解——具象——合成,层层递归下来,成为了一颗树,一颗结构层次树。

如何具象是随机的,但是分解的过程几乎是确定的。除非是那些缺少法则的节点。

想象力是一颗随机生成树,是上面所说的结构层次树,那么想象则是随机生成树生长的过程。是的,你所想象的事物一直没有消失,而是成为了自己的一部分,会遗忘,但是一直存在着。


结构层次

抽象层次

随机生成树

特征、属性

实体、对象

具象

分解

限定


随机生成树的生长有两个规则:

分别对应着结构层次的(分解)与抽象层次的(具象)

可以将某一个对象的一部分作为新的对象以生长,也可以在原有对象之上添加其他属性,使其变得更加丰满、具体。


然而,想象的过程却不是单一层次的一个规则的使用,而是不断递归:

  • 对某一对象具象。
  • 对某一对象分解,对其子对象具象或进一步分解,最总合成为原对象。

想象的过程对于一个对象形成了一颗子树。其中含有具象和分解两个规则,但是最终主体仍然是根节点。

仅适用分解和具象规则的想象称做“构想”,其核心在于“构造”


然而还有其他种类的想象,如“联想”,其核心在于连接:

除了具象和分解规则以外,联想却多了联结这一新的规则。联结是通过已有的属性在认知库中寻找与之类似的对象,或在认知库中寻找对象的关联对象,形成了一个联结网络。


Chapter7 时间的尺度

在这短短的一秒内,另一个时间演进了十几亿年。

人类的一生,太短暂、太渺小。对于绝大多数人,甚至走不出自己那一个狭隘的圈子,没有见到深沉的大海,没有见过博大的自然,没有亲临繁华的城市,更不会走出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在宇宙空间中探索。至于大自然,我们一无所知。

科学就是这样,知道的越多,就越发现自己的一无所知,越发现自己的渺小。然后可能在那一瞬间,发现自己过去的一切,所谓地过上高品质的生活,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不过是满足自己微小的虚荣,不过是盲目从众,不过是希望得到其他人

Chapter8 VR摄影 对象化重建 场景还原

7.21

艺术,就应该和科技相融合。历史已经见证了艺术的发展。艺术形式一直在变化.,直到今天,淘汰了不少,又新创造了不少。

在戏曲淡出舞台之际,之后很可能以表演的形式仅在景区舞台上出现。而新生的VR摄影很可能开创一个令人震撼的未来😇

现今的摄影,纯粹有手机镜头捕获三维真实场景,使用了小孔成像的原理。犹如计算机图形学中虚拟摄像机,在世界坐标系下视图矩阵决定拍摄的所有画面。

然而不能还原其自然的动态。放大后都是像素点.,也不能识别远处的物体,受分辨率的限制,所展现的信息是极其有限的。除此而外,如何取景,如何调整视图的各种参数,以追求更好的取景和构图,亦需要花大量时间。直接摄像相对于世界来说丧失了大量信息,深度,色彩,光影。更是缺少一种“create on explore”的创作精神。

VR摄影旨在以较短的时间连续捕获现实世界中绝大部分信息,识别对象的具体类型及继承链条,计算对象的各种属性状态(包括空间位置,运动状态),形成一个短暂的动画。甚至能自行根据已有的信息预测未知的信息(包括对象的运动状态,被遮挡的部分,和远方的层次细节)

对象化重建是以对象的方式,从场景中一个个分析出来,并在相应的位置进行重建。物体之中有更小的物体属于构造层次,以一种层次细节方式在人眼中呈现,而物体属于怎样的继承链,属于抽象层次。

场景还原,则是以一种尽量精确的方式将对象,深度,光线,空气饱和度进行全方位的还原,营造一个虚拟世界。

VR摄影从长期的监控录像,或是未来造物空间中的虚实融合,到短期的全方位摄影均可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