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Boosting计划

误区

差点又进入了一个误区,直到看到坂本龙一刚刚风生水起时放弃了乐队,说不喜欢出名的感觉。而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开始在意其他人观看,开始想要点人气,开始计较、比较,完完全全失去了对其他人的欣赏。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管在什么事情上总有人超过你,不仅别人是专业的,甚至以此为职业,别人能投入100%的精力和时间,而你只不过抽出生活10%,甚至还不到的时间,你凭什么去追赶别人。凭什么那么在意,去做一些违心的举动?

要知道,当爱好成为了获取利益的手段之一,爱好也便不再是爱好,而是手段。对于爱好,本身应该是毫无索取的,因为在做事的同时已经获得了最大的回报。

当有一天开始说:我练习了多长时间,录音了多长时间,一幅画作了多长时间,那么初衷就已经不再单纯,你开始在爱好上索取一种成就感,一种性价比之类的东西。

双刃剑

比较总是会有的,很多事情永远无法超越,但是至少从某总程度上能够去接近。没有比较性的事情是不可能产生不平衡心态的,一旦有了比较,就开始攀比,开始追赶。这样的行为也是双面的:一方面确实呈现一种积极进步的姿态,但是另一方面,很容易在其中迷失方向。

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人从出生开始就开始在矛盾中徘徊,但就是这种矛盾给了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就是在夹缝中挣扎的过程赋予了意义,就像坂本龙一,热爱着音乐,却又在和音乐抗争着,热爱是因为他的“入世”,抗争是因为他的“出世”。

Boosting

发展始终还是应该遵循三阶段,像S型曲线那样,分为Starting, Boosting, Exploring三个阶段。万事开头难,一旦有了一个稳定的开头,就开始进入快速增长Boosting阶段,这一阶段是从20%到80%的飞跃。

但是大多数止步于20%之前,就已经开始缺乏动机,开始懈怠,看书只看了3章就停下来看不下去了,看视频仅仅停留在表面含义上,不去理解内涵,永远也无法感受到事物内部的精妙。

我必须承认,这正是一个瓶颈,从Starting 到Boosting的瓶颈,一旦跨越,将不再属于同一个层次。Boosting实际上包含着很强的功利主义色彩,仿佛自己强制着自己去学习点什么,不是出于爱好、兴趣、热情,而是完成任务式的。

但是一切事情在精深之前,在感受到其乐趣之前,都有一个枯燥的过程,如果不熬过去,永远也无法跨过这一难关,也永远无法获得真髓。

具体的来说:

\1. 板绘Boosting

\2. 编曲Boosting

一个月这两项已经完全足够,尽量吧目光聚焦在一个时期身上,越分散的注意力反而会带来反作用。

震撼

这几天看过的内容有太多能震撼我的点了:

\1. Grand Escape

\2. 四谎的小提琴、钢琴、特效钢琴演奏

\3. cosplay惊人的关注量

\4. 编曲者惨淡的关注量

\5. 底层人员在北京夹缝生存的现状

有些事物真的不要放弃,挖掘到至深处自然会出现答案!我不仅在说爱好,更是学术研究。

另外,永远保持自我,不要被本我的懒惰和快乐迷失,也不要被超我的压力和束缚困住,更不要被外在影响改变!

5.10 Q&A

Q: 理工科生为什么会对艺术有兴趣?

A: 生活如果没有艺术,就会千疮百孔。

艺术离不开技术,就像一首钢琴曲,没有灵活的手指和清晰的头脑,纵使赋予再多的情感,弹出来仍然是磕磕碰碰,没法表达其内涵。在这个层面上来讲,技术是艺术的基础。
正如 Art is Science. Music is Math! 所述:艺术中含有不可辩驳的几何美,构图中讨论透视,色彩要考虑均衡,和声要遵循平均律……
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技术对于艺术的提升,不仅是数位板、电钢等电子设备,各种修图、混音、特效等后期软件的出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科技的思维也在入侵艺术的领地。
无可厚非的是,数位笔在屏幕上划过轻飘飘的质感无法与纸币划过的摩擦,电钢琴键的模拟触感无法与真钢精巧的机械结构,合成电子音源无法与真正琴弦震动相比。但是自然不一定就是美的,就像漫山丛生的杂草杂树,和园丁精心栽种修建的花园……

Q: 如何看待理性与感性,科学与艺术,科研与工程?

A: 任何一对都是不可分割的,只是在不同范畴讨论同一问题。

首先需要对于马克思基本原理辩证法的五大范畴的内涵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包括: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表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这五对范畴常常容易混淆,实际上相互之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有一套继承链,规定着对象之间更为本质的关系。 感性和理性均是一种认知,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属于可能与现实的范畴。 科学与艺术可以说分别是理性与感性的产物,在纵向与感性和理性建立起一种原因和结果关系,而在横向上建立起一种内容与形式关系。 广义科学本身实际上又能继续分为狭义的科学(即科研,理科)和技术(即工程,工科),一个偏向理论研究,一个偏向落地实现,两者也是不能分割的,如果说科研是目的,那么工程就是手段。

5.23 孤独的旅程

异类

孤独的旅行者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变成了异类。

餐馆里,基本上都是两人结队,多人成群聚餐,仿佛一个人就不配出来吃饭,而应该点外卖一样。公园里,一对对夫妻携手而行,一家老小欢声笑语,仿佛一个人就不配出来,只能在自己小屋里宅着一样。商场里,一对对闺蜜手挽着手,一对对情侣亲言蜜语,仿佛一个人就不应该去商场,让快递解决物质需求,让互联网解决精神需求。

我不知道这种氛围是我的错觉还是真实存在着,仿佛作为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被环境排斥着,但一旦摆脱了一个人的状况,就被环境所接纳了。

旅游

在旅游的景点,成群结队的人在导游高举旗帜的带领下,掐着时间,沿着固定的路线,走到固定的地点,抢着拍上几张照片,装模作样地赞叹于风景的美丽和丰富的历史,仿佛在表演给其他人看,表现得不无聊的样子,仿佛旅游成为了一种任务。

在这种状态下,很难体味到探索的乐趣,发现新天地的惊喜,抑或是自然一花一草带来的灵感和悸动,还有那些只存在于想象和游戏中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结,就像宝藏猎人去各种地方探索不是为了获取珍贵的宝藏,反而恰恰是那探索的过程,发现新事物的那一刹那,以及在探索过程中经历重重磨难,这些情愫和回忆本事成为最宝贵,最值得珍惜的事物。

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个制作精良的游戏,带给我的震撼,要远远比一次旅游来得震撼得多。

我不知道,当旅游不再表达“旅”和“游”,失去了本身的内涵,而成为一种快餐文化,成为一段程序,成为了浮在表面上的那一层绚丽而轻薄的泡沫时,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人生的旅途

广义的来说,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并非真正物理上移动到什么地方。要说物理上移动的话,有时候甚至容易得多,坐着飞机能在几小时内由南到北,甚至转眼间,来到一个新的国度,自己才成为那一个“他乡人”。

人生的旅途含义要比这广泛得多,每一个经历都成为了旅途中的一部分,不论这种经历是独处还是与他人交流,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

人群与孤独

独处时,我从没提及过孤独”这一词,因为我相信,真正的孤独并非一种需求,一种不完满,反而是一种丰富,一种对自我和自然的爱。

但是,我一旦走在人群之中,在五道口的街头,人来人往,即使都是年轻人,我也会感觉自己格格不入,仿佛每个迎面走来的人都在盯着我看,仿佛我作为一个人,而非一群人中的一个,就是一种罪孽。

这种喧闹给我带来了莫大的恐惧,一切都在流动,而我静止在那个时间缝隙中,周围的一切,光影、声音都消失了,一种窒息感将我牢牢包裹住,开始觉得我,相对于这个环境就是一个异类,一个赤裸裸的异乡人。

这种感觉不是孤独抑或寂寞,而是一种恐惧,仿佛被世界排除在外的恐惧,作为“异类”的恐惧。

有时候我真的开始想,要不要找一个伴。毕竟,“马车的位置,对于一个人来说,还是太宽了”。

但是,找一个伴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排解独处的寂寞?让自己显得不那么孤独?

这种想法让我有些错乱,自我构建的想法却不能自洽。独处是完满的状态,而人群带给我了恐惧,为了避免不平衡的状态要寻找一个伴侣?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又是什么?独处真的是完满的状态吗?

独自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死亡是必定只能一个人面对的,作为人生永恒的母题,死亡带给我们太多的思考,然而每次思考都不了了之,内心的防御机制自动地为我们逃避了这种思考。

除了在第一次知道人要死亡时会震惊,会恐惧,然后过了几年也就麻痹了,也就感觉是与自己不相关的事情了,就像我现在这样,仿佛死亡还离我很远很远,根本就不用担心。

必定独自面对的事情常常唤起人的恐惧,但是为了不自己面对就去寻找伴侣,寻找朋友,使得自己在群体之中成为了群体中的一员,而失去了自己作为个体的性质,确实是轻松了不少,至少不用再独自面对这些问题。

事实上,就算是独处,也几乎不会有人真正思考这些问题,而是在互联网上寻找“伴”,成为另一个群体中的一员,又避免了“独自”面对。

可能着才是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而我,一直不希望被归属到任何一个群体,贴上任何一种标签,着实可以被看做一种“异类”。

然而,孤独的旅程,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宿命。不是寻找伴侣,抑或是寻找集体归属感就能够避免的,不论与任何人形成了怎样一种社会关系,与任何人新城了怎样一种亲密关系,最后还是要回到自己身上,与另一个自己形成一种关系,独自面对这孤独的旅程。

5.28 逃避与救赎

转眼间大学就要毕业了,但是不愿面对社会的我选择在学校继续读三年。

本以为在学校的四年内能收获爱情、友谊、归属感,但实际上什么都没得到,只有冰冷的现实、虚假的人际关系,以至于四年的经历几乎没有收获到甚至一段值得珍惜的回忆。只能汇入北漂游子的队伍之中,面对着孤独而缺乏色彩的生活。

选择了计算机这个专业就意味着注定要投入水深火热的战斗中,跟谁战斗?跟那些比你更优秀,身上贴满了各种荣誉奖项,占有更多资源的人,跟无数个虽非科班出身,但以超强的技术和疯狂的努力,跻身进入计算机领域的人。我羡慕他们,敬佩他们,因此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接触日新月异的技术变化,跟上他们的脚步,为什么称为“内卷”?因为没有敌人,但是仍然要战斗,昼夜不停地战斗……

动漫和钢琴是我逃避现实的途径。将自我溶解于动漫中,仿佛实现了未曾实现的愿望,找到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性,虽然这种可能性也只是虚幻的,但这种“幻光”成为了对缺乏色彩生活的救赎。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还有轻音那样fuwafuwa的时光,有点兔那样轻松活泼,tokimeki,heartwarming的氛围,有春物那样细碎微妙的情感,像钻石的纯度一般,心照不宣地维持着一个个平淡而富含真情的eveyday world,有天使心跳那样值得珍惜的一番宝物,有四谎那样为世界带来色彩的相遇,绽放出夺目的光芒,有狼辛旅途中的甜蜜与孤独,有CL令人心碎的离别……没有列举出来的还有很多,任何一部都值得一生去感受、去欣赏、去品味。

而钢琴给予一种方式去发泄自己丰富而又无处释放的情感。真的不一定要追求高超的技术,高难度的曲目,隐藏在曲子背后的故事反而是最珍贵的。演绎一首曲子仿佛就是演绎一种生活,虽然无法亲身经历,但反馈给我的指尖触感和声音,都带给我了一种真实。

5.28 内卷

现象

后期的哥特式建筑

image-20210528181645635

越后期,拱顶天花板的纹理越精细,窗花样式也越复杂,但哥特式建筑的基本元素却一直没有变化:尖形拱门、肋状拱顶、花窗玻璃、飞拱这些元素。

智能手机

image-20210528182042404

从iphone4以来,构成模块不变,处理器性能越来越好,摄像头越来越多,屏占比越来越多,手机评测的参数越来越多,越来越细。

印尼Java农业怪圈(来源)

image-20210528182326585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盖尔茨发现,2/3人口粮食生产和小型手工业,耕种收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态农业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轮回状态。Java岛以外产生了该效率、大规模、用于出口的工业。

缺乏资本、土地数量有限、行政障碍,无法将农业向外延伸 => 劳动填充到饱和的水稻生产中

补习班

image-20210528183531618 image-20210528195331586

当某个中学开始补课时,周围所有的学校都一定会跟着补课 => 所有人都补课,所有人的分数都提高了 => 录取分数线上涨了,学生被录取的概率并没变化,但花了大量时间补课

猝死

image-20210528193007182

23岁拼多多员工凌晨1点猝死在回家路上

其他

生意越来越难做,工作越来越难找,考研考公压力变得越来越大。

工作需要的学历越来越高,普通的本科生能做的事情动辄需要985研究生。

996

大学生们刷爆朋友圈的几张“内卷”图片是这样的:有的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的人宿舍床上铺满了一摞摞的书。这些图片最早在清华北大的学霸之间流传。之后,“边骑车边看电脑”的“清华卷王”等热门词语登上热搜,相关的表情包也在不少大学生社交软件中出现。

定义

image-20210528180234110

宏观(人类学->社会学,发展问题,本意)

戈登威泽:当一种文化模式到达了某种最终形态之后,既没办法稳定下来,也没办法是自己转变为新的形态,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

黄忠志:描述一种没有实质发展的增长,开始出现在社会学研究中。

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当社会资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时,人们通过竞争来获取更多资源。

内卷(involution),是一种向内的演化(evolution),在没有增量资源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对存量资源争夺而加剧的一种社会现象。

系统外部扩张收到约束,内部不断精细化、复杂化发展。

劳动力不断持续投入过程中,不会带来边际效应的提高。

微观(行为模式,衍生)

经网络流传,很多高等学校学生用其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

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

用群体的利益来补偿少数群体的利益,最后整体利益没有增加,反而持续性内耗的一种状态。

存量经济下的互相内耗,导致竞争中的个体付出增多而实际收益未变的过程。

区分(内涵与外延)

  1. 与竞争的关系:内卷是一种恶性竞争,无序的竞争

  2. 真忙与瞎忙:后者是简单在重复同样的事情,即“内卷化”的忙碌,反而因为紧张而导致漏洞百出,无论能力还是工作状态,锁死在无效重复当中。

  3. 与“两级分化/垄断”的关系:两级分化是内卷的结果

  4. 与“囚徒困境”的关系:都是给个体以恐慌的感觉,在恐惧的驱使下,竭尽全力争夺资源。但是资源有限,越是争夺,对资源的损伤越大。无序的竞争带来毁灭性的结局。个体的理性造成集体的非理性。

  5. 与“零和博弈”的关系:存量经济下,强者恒强是因为掠夺了弱者的资源。

  6. 与“踮脚效应”的关系

本质

人口爆炸的情况下,一切以节省劳动力为前提的技术革命都会被廉价的劳动力所取代

原因

经济学原因(宏观)

制度化的内部竞争

资源有限

心理学原因(微观)

“我们光是或者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人的异化

结果

对于社会(宏观)

劣币驱逐良币

边际效应为负

对于个体(微观)

严重焦虑问题:白热化竞争带来的社会压力

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这个世界太努力了

所做的事情,逐渐失去价值,导致内心深处的价值感、幸福感一降再降

出路

立法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如何落到实处,执行到位?

做大蛋糕

不理智的抵制

当“内卷”含义发生变化后,目光不再聚焦于问题本身,而是聚焦于引起存量竞争的人。“奋斗逼”形容一些每天在领导面前假装很努力,故意加班到很晚的人 -> 人们自发谴责,觉得是他们导致了内卷。

实际上并非 “奋斗逼”→内卷,而是内卷→“奋斗逼”,原因:人们无法将蛋糕做大,就只好抢夺别人的蛋糕。

学生时代总有一些人,天天叫别人打游戏,然后自己偷偷学习;这些人进入社会之后,天天让别人抵制“奋斗逼”,自己却背地里偷偷奋斗。提高升学率的方法有两种:自己补课 or 让别人都不学习。

必须清楚,抵制的是“假装在奋斗”而把环境搞差的人,而不是奋斗本身。

内卷从来不是放弃思考,放弃前进的理由。因为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陷入内卷在走出内卷。

差异化竞争

喜欢做一件事情,不仅因为所谓“兴趣”,一定程度当中,你能做的比别人更好,每一分的投入都能带来产出,甚至几倍于别人的产出

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达到投入和产出的平衡,了解自己的优势,追求差异化竞争

6.2 表与里

是的,我又经历了一次失败,这次失败导致了两个自我的分离:表帐 和 里帐。

“前者到世界上去奋斗,去追求,也许凯旋,也许败归;而后者含着宁静的微笑,把这遍体汗水和血迹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来,把丰厚的战利品指给他看,连归败者也有一份。”

“前者好动,什么都要尝试,什么都想经历。后者喜静,对一切加以审视和消化。这后一个自我,仿佛是它把我派遣到人世间活动,同时又始终关切地把我置于它的视野之内,随时准备把我召回它的身边。即使我在世上遭受最悲惨的灾难和失败,只要识得返回它的途径,我就不会全军覆没。它是我的守护神,为我守护着一个永远的家园,使我不至无家可归。”

前者兢兢业业地学习和工作,与他人建立者虚假的社会关系,努力为自己争取财富、机会、地位、事业,为了成为其他人的主心骨,他必须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冷漠无情、坚定不移,实际上他也常质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也常常因为挫败而感到迷茫无助;而后者潜藏在最深处,直面那些无法直视的丑陋和罪恶,她守护着一片安静的土壤,这是一个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领地,静静地倾听着他的愤怒、抱怨与控诉,抑或是分享着他的喜悦,抑或是安慰他,使他走出绝望的阴影。

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珍藏着我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无法侵犯。人生一切痛苦和快乐,都化作宝贵的体验计入它的收入中,是的,连痛苦也是一种收入。

6.2 Proverb

表帐里帐

是的,我又经历了一次失败,这次失败导致了两个自我的分离:表帐里帐

“前者到世界上去奋斗,去追求,也许凯旋,也许败归;而后者含着宁静的微笑,把这遍体汗水和血迹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来,把丰厚的战利品指给他看,连归败者也有一份。”

前者好动,什么都要尝试,什么都想经历。后者喜静,对一切加以审视和消化。这后一个自我,仿佛是它把我派遣到人世间活动,同时又始终关切地把我置于它的视野之内,随时准备把我召回它的身边。即使我在世上遭受最悲惨的灾难和失败,只要识得返回它的途径,我就不会全军覆没。它是我的守护神,为我守护着一个永远的家园,使我不至无家可归。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珍藏着我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无法侵犯。人生一切痛苦和快乐,都化作宝贵的体验计入它的收入中,是的,连痛苦也是一种收入

前者兢兢业业地学习和工作,与他人建立者虚假的社会关系,努力为自己争取财富、机会、地位、事业,为了成为其他人的主心骨,他必须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冷漠无情、坚定不移,但实际上他也常质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也常常因为挫败而感到迷茫无助;而后者潜藏在最深处,直面那些无法直视的丑陋和罪恶,她守护着一片安静的土壤,这是一个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领地,静静地倾听着他的愤怒、抱怨与控诉,抑或是分享着他的喜悦,抑或是安慰他,使他走出绝望的阴影。

Computer Science

Software Engineering

如果你交给某人一个程序,你将折磨他一整天;如果你教某人如何编写程序,你将折磨他一辈子。

软件设计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使软件过于简单,明显没有缺陷;另一种方式是,使软件过于复杂,没有明显的缺陷。

软件开发往往是这样:最开始的 90% 代码占用了开始的 90% 的开发时间;剩下 10% 代码同样需要 90% 的开发时间。

用几个小时来制定计划,可以节省几周的编程时间。

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其他方式间接解决。

编程是两队人马在竞争:软件工程师努力设计出最大最好的连白痴都会使用的程序;而宇宙在拼命制造最大最好的白痴。到目前为止,宇宙是胜利者。

调试一个初次见到的代码比重写代码要困难两倍。因此,按照定义,如果你写代码非常巧妙,那么没有人足够聪明来调试它。

任何一个傻瓜都会写能够让机器理解的代码,只有好的程序员才能写出人类可以理解的代码。

靠代码行数来衡量开发进度,就像是凭重量来衡量飞机制造的进度。

这不是一个 bug,这只是一个未列出来的特性。

作为一个程序员,郁闷的事情是,面对一个代码块,却不敢去修改。更糟糕的是,这个代码块还是自己写的。

我认为对象就像是生物学里的细胞,或者网络中的一台计算机,只能够通过消息来通信。

当你选择了一种语言,意味着你还选择了一组技术、一个社区。

质量、速度、廉价,选择其中两个。

过早的优化是罪恶之源。

如果你是房间里最聪明的人,那么你走错房间了。

九个人不能让一个孩子在一个月内出生。

好代码本身就是最好的文档。当你需要添加一个注释时,问问自己,“如何能改进这段代码,以让它不需要注释?”

软件在能够复用前必须先能用。

优秀的判断力来自经验,但经验来自于错误的判断。

理论’是你知道是这样,但它却不好用。‘实践’是它很好用,但你不知道是为什么。程序员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到一起:既不好用,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当你想在你的代码中找到一个错误时,这很难;当你认为你的代码是不会有错误时,这就更难了。

如果建筑工人盖房子的方式跟程序员写程序一样,那第一只飞来的啄木鸟就将毁掉人类文明。

项目开发的六个阶段:1. 充满热情 2. 醒悟 3. 痛苦 4. 找出罪魁祸首 5. 惩罚无辜 6. 褒奖闲人

无论在排练中演示是如何的顺利和高效,当面对真正的现场观众时,出现错误的可能性跟在场观看的人数成正比。

如果debugging是一种消灭bug的过程,那编程就一定是把bug放进去的过程。

周国平

生活态度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的潜能有太多未被发现和利用。由于环境的逼迫、利益的驱使或自身的懒惰,人们往往过早定型了,把偶然形成的一条夹缝当成了自己的生命之路,只让潜能中极小一部分从那里释放,绝大部分遭到了弃置。

与技术相反,诗意方式就是要摆脱狂妄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狭隘的功利主义的眼光,用一种既谦虚又开阔的眼光看自然万物。

“用人类理性发明的词语只能谈论现象,不能谈论世界的本质。”——康德

我是一个直接面对自然和生命的人。相对于自然,地理不过是细节。相对于生命,历史不过是细节。

人生只有两种悲剧,一是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人生有两种快乐,一是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于是可以去追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于是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世上有些东西,是你支配不了的,比如运气和机会舆论和毁誉,那就不管它们,随其自然吧……世上有些东西,是可以支配的,比如兴趣和志向处世和做人,那就在这些方面好好努力,至于结果,也随其自然吧。

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例如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唯独不是他自己。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影子和事物的机器罢了。

我们不妨眷恋生命,执着人生,但同时也要向蒙田说的那样,收拾好行装,随时准备和人生告别。入世再深,也不枉它的限度。这样的一种执着悲观垫底,就不会走向贪婪。有悲观垫底的执着,实际上是一种超脱

罗翔

毕业坦白局

一个真正有韧性的人,他的姿态一定是谦卑的。

我们无比放任别人的傲慢,但我们又无比放纵自己的傲慢。

我们的价值观是分裂的,为什么我们会随波逐流?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价值观。

一个虚荣的人会表现为虚伪,一个彻底虚伪的人,他的价值观是虚无主义的。但虚无主义在逻辑上是不自恰的,虚无会让人痛苦,虚无的人也寻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人需不需要有棱角?需要。人需不需要有圆润?需要。但人最重要是要有自己的坚守。在坚守的背景下,尊重,这种同理心很大程度上是某些刚硬的东西需要学会磨得稍微圆润一些,但内心依然有我们的坚持。

正因为美好的存在,我们才能容忍不美好的现实。

人生中唯一确定的事实就是不确定的人生。因为我们无法找到一种确定性,当我们做出了选择,而这种选择又让我们处处碰壁,我们就会怀疑我们之前的选择是错误的,于是我们又会投入到另外一个选项,但并没有像想象中那么美好。

我们这一生中最大的智慧,就是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如何寻找到一种相对的确定性

死掉的东西一定是随波逐流,只有活着的东西才会抗争,心死为亡。为什么大家那么忙,因为在忙乱中我们忘记了我们还活着,在忙乱中我们心已经死去了,但我们死去了我们一定随波逐流。

人生中比拼的绝大多数不是高能,而是基础的能力。最基础的能力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匮乏的。

“请赐予我胸怀,让我接受无法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勇气,让我去改变能够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智慧,让我分辨它们两者的不同”——尼泊尔

“对于我们可控的事情,我也要保持谨慎;对于不可控的事情,我们要保持乐观。”——爱比克泰德

有些人想要生活和工作变得更顺利,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但适得其反,让生活和工作更糟糕——我们总希望生活有意义,但目之所及时长给我们荒谬感和无序感,反躬自问:你的坚守是什么?

8.8 人的多进程与多线程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思维是单核的。

这也注定了人在某一时刻只能专注与同一件事情,也就是无法达到真正的并行。但是从一个宏观的维度上,却有着不同层次并发的可能性。为了更好地管理时间,这种人思维的并发性也必定要研究的较为清晰。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这是心理学里定义的人信息处理的流程,从计算机反过来推理人脑的处理方式,然而这整个过程仍然比较抽象,相互之间强依赖,甚至交叉。存在太多未定义明晰的接口及数据流向,也有太多定义模糊的功能、微服务。

存储管理

人的大脑比起计算机的存储模式完全不同,不能说人的存储能力差,而是从本质上,大脑天然地就不是流式存储,而其底层是神经元的链接,在此基础上的体系结构就无法推导,更像一种图状、网状的记忆方式。

曾经提出的辐射理论就说明,人在提取及存储记忆时,在时在某个邻域内向外辐射,不同的信息或记忆存在不同的相关性,即点直接的边权不定,更何况我们不知道这个点是在几维空间,代表了多么丰富的信息。

但是这种结构恰恰说明在在相同的环境变量之下,切换线程的代价很小,这也就引入了第一个可能性:伪多线程。

伪多线程

全局只有单核的思维,就像GIL一样锁住,但是为了更好资源配置,在某些IO密集型任务上,伪多线程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因为发起某件任务之后,不仅思维这种资源需要工作,有时恰恰思维要等待其他工作的完成才能进一步工作,而其他的某些工作,要不是无意识的,要不是外界的。比如请求了外界的某些资源,在等待到达的途中。

在这种情况下,伪多线程避免了思维在相同的地方等待而浪费了资源。

要求额比较苛刻:1. 必须是IO密集型任务;2. 多种任务共享相同的环境变量,至少这些变量不能冲突;3. 必须有一种工具去记录重入点,不然切换的过程中可能遗忘之前的任务,这同时限制了:任务占用的内存不能太大,以至于其他任务或将这些内存释放;切换的周期不能太长,在伪多线程的环境中,这个周期大概是10分钟(任何任务不能超过10分钟,如何限制这种时间,打破惯性也是重要的考虑之一)

多进程

将一心多用进行合法化的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多进程,如果站在足够宏观的维度上来看,每个人的生活都一定是多元的,不可能因为工作放弃了休息,在怎么废寝忘食最终都还是得补上。

如果打破了这种规律的作息,透支了意志力,也必然需要以另一种方式偿还,就是所谓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多进程作为关键的就是生活周期。

这种生活周期也是在多个维度上的,但是平心而论,这种周期越小越容易驾驭,以一周为周期相比一天为周期,所需要构造的函数是将近7倍,同时,如果能够将这个函数限制在较少的变化范围内,或者提出一些环境变量用以全局调控,似乎能够达到更高的成就。

人的一生是多线并行的,这种“线”也算是一种宏观上的多进程,工作、学习、爱情、家庭、生活、事业,如果每个部分为一个进程,有时会看到某个进程进入僵死状态,如果不及时调整,将会直接降低整个系统的效率,甚至让整个系统崩溃。

这也说明了:再怎样疯狂,也必须限制在一定的框架之内。但是如果以一种多线程的目光来看待人生不同的组成部分,也许不会为了一件事而完完全全放弃另外一件事。能更好得平衡生活中不同事物所占用的比重。

5.30 心路历程

育德不是展现自己各种荣誉奖项的地方,而是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

内卷

下面聊一聊“内卷”,但不是从宏观社会与经济方面,而是从极微观方面分享个人的心路历程,和因为内卷带来的焦虑、迷茫与无助。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和别人争什么,后来发现如果不争的话,什么都不剩了,只能去舔别人的残羹剩饭。我想安于一隅,按照我的节奏、我的方式做事,但甚至连一个落脚点都不存在了。

保研与考研

我常常从学长学姐们、同学老师们口中听到”保研“这个词,但我从来不会具体的了解获得哪些奖项与荣誉会对保研有帮助,不了解保研人数的比例是多少,不知道保研的同学似乎能获得老师的青睐,实验室更多的资源,提前接触”更高一个层次的世界“。不如说我从一开始就没打算争抢这种炙手可热的名额,甚至在真正通知时连自己获得的奖项都没有填报上去,直到我看到排名,发现自己差一点点就到达画线的范围内,我才突然变得紧张,开始后悔为什么提前不了解这些信息,开始谴责自己为什么对自己的未来一点都不关注,为什么不去争取这种宝贵的名额。

没有争取保研就考研吧,就当是对于大学期间学过的知识,遗忘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对于考研的复习我也从来不是以做题为导向,而是尽力去理解知识背后的原理,不单单学会是什么,怎么应用,而是去研究背后的原理。但是真的,有些东西,真的无法理解,毫无逻辑,马克思主义原理算是比较有逻辑的,近代史纲更多的是细节,也含有部分主观的立场色彩,但是思修毛概,尤其是习近平新思想就开始缺乏条理和逻辑了,那些政治家们,总喜欢把大道理和空话摆在嘴边。

image-20210530145434154

到了最后冲刺阶段,开始一条条背一些毫无用处,毫无逻辑的句子,我尽力从答案的字里行间找到线索将其串联起来,甚至总结出口号,而不是单纯死记硬背。但是说真的,这种东西背下来到底有什么用?我相信考研的大部分同学已经忘了。

自始至终,我没有做过一套模拟试卷,刷过的题也只有室友一般不到,甚至根本不把英语复习放在眼里,英语总共加起来复习不到一天时间吧。在我看来,考研也不配占用过多的时间,不知道那些成天都泡在图书馆,做着一本又一本习题册的人究竟学到了什么?考研的知识又能在今后的生活中用到什么?

我也不知道,那些花费一年年时间苦读的人,真的吧考研当做一种游戏了吗?一年不过就再来一年?和应届毕业生抢夺那稀缺的名额?你能花上一整年的时间就浪费在这种事情上?

可能我的想法片面局限了,我也没有权利去指责和质疑别人的选择。但是,给考研带来一种焦灼气氛的人,不正是这些人吗?抢夺群体资源的人,不也是这些人吗?

image-20210530151734457

我曾今非常喜欢去图书馆,尤其在大三暑假期间,喜欢那种被书环绕的感觉,能够在一个下午,熹微的午后阳光下,品读一本甚至跟学习毫不相关的书,周围的人很少,整个氛围也比较轻松舒适。但自从学期开始,图书馆就莫名其妙挤满了人,然后我看见一本本考研教材累得像山一样高,我看见学生们一个个在埋头苦干,我看见书架上的书基本上已经无人问津。我不再愿意去图书馆,我宁愿自己呆在那狭小局促的寝室,也不愿意再去图书馆了。

出国

我很早就打算要出国了,这也是我对保研或者考研那么不上心的原因之一。甚至在我考研期间,我总结了北航的总总不好,写了整整十面纸,包括且不仅限于:人文艺术气息太弱,没有琴房,游泳馆人太多,偏科太强,课程设置不合理,博雅课程仅仅停留在表面,宿舍又小又吵,施工地从早到晚整的没完,公共资源太紧缺,校园缺乏学习氛围,快递太远,校园环境不漂亮,教务处及官方响应太慢……

image-20210530153111624

人就是这样,对于自己的东西敝扫自珍,努力地寻找优点而忽视缺点,而对于不属于自己的,即将丢弃的,或者无法得到的东西避之不及,想方设法用各种手段和言辞去诋毁。

image-20220621232712179

在11月份投递完绝大多数学校后,漫长的等待开始了,但是12月份收到第一个噩耗,1月份收到了另外两个噩耗,直到5月份,所有申请的结果都已经水落石出了。把我的计算与蓝图推了个天翻地覆,我有时候已经不再感相信自己的经验和判断了。

漫长等待的过程中,我基本上每天都会去翻留学机构发布的那些令人赞叹的offer,当我看到一个资历不如我的人得到了理想的offer时,一方面羡慕,一方面对自己又添了一份信心……开始是这样的,直到我认为最可能的那个学校拒绝了,我开始怀疑,感觉到强烈的心灰意冷。

image-20210530153610463

原来,留学机构所发布的那些不过是他们精心挑选的“富有代表性”的案例,甚至拿到许多过去的案例滥竽充数,隐藏了大量的细节,甚至将申请人的成绩压低了,而把获取到的成就无限放大,绘制着一个个精妙的故事,不过是在以另外一种手段为机构谋取利益。如果真的拿那种资历去申请,可能一个都申请不到。

这也让我开始明白,社会中存在着一种虚伪,批着光鲜亮丽的外皮,实际上里面什么都没有,没有内涵,没有过硬的实力。可不是吗,但是这个社会就喜欢这样,甚至将这种炫耀捧为至宝。

寒心

社会总是有办法让你寒心,你无处可逃。

有时的我会产生一种危害社会的心理。是的,如果把我的机会剥夺了,那么谁也别想抢到这个机会,即使所有资源都浪费了,也比在少数人手中集中要好。我有时会产生一种破坏一切、毁灭一切的冲动。

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我们不做,不是照样每天那么多人对你做吗?

2019年8月初,大三刚搬到学院路校区时,因为学校没有琴房,我必须每次骑自行车坐地铁大半个小时到琴行练习,为了方便,我找学校的学长花了1650买了一个二手的自行车,骑起来速度是相当的快,也因此为我省下了不少时间。

我清晰的记得,2019年十月份,我为自行车买了一个锁,但是因为没有剪刀把包装袋剪开而只是草草把所放在自行车上,停在新主楼旁边,赶着去上课。第二天发现自行车不见了,我想我是不是记忆错乱,停错地方了,学校停车应该是挺安全的吧,毕竟之前在沙河不锁车都没人偷。

但是,我一次次去寻找,每次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我又开始怀疑。什么情况?自行车凭空消失了?我报警了,警察说记录一下信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时间总是会淡化一切情感,当我已经快要完全忘记自行车的事情时,那辆橙色又出现了?!时隔整整一年,风吹雨打300多个日夜,甚至疫情扑卷全国,然后已经缓解了之后,它又出现了,并且上面还装了一个陌生的篮子和瓶架?但是整个车和我之前的型号一模一样,就连换过的轮盘和踏板也和照片上一致。

我愣在原地,不敢相信,堂堂全国排名前十的学校,应该有着严谨的校风,严肃的校纪,居然会发生这种事?!

我写下一封信,用最诚恳的语气,放在车的篮筐中,请求把自行车“借走”的人归还,几天后,有人打来电话,说:“我们当时发现一辆车没锁,停的不规范,我们就挪了个地方啊,不好意思”。

在对方态度较为诚恳的情况下,我真的不忍心去指责对方,并且这也不是我解决问题的方式,对方肯还回来就已经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何必难为对方呢?在某种程度上,没有把车停整齐,没有上锁也是我的责任。

即使世界上存在这么多黑暗的地方,我也一直相信着光明;即使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我也一直相信其中仍有一份信任。不知道以后的我会发现这种光明、温暖与信任,还是把这句话完全推翻。

6.1 不甘

繁忙会让人变得冷漠,而比较会让人变得焦躁。

音乐也好,艺术也好,最重要的不是流量而是内涵,好的作品需要沉淀,需要雕琢。

可我不甘心啊……

“弹琴快乐最好,能够在弹琴过程中倾泻自己的情绪,不用做到完美无瑕,也不需要跟其他人比较”

可我不甘心啊……

我不甘心的是,花费了那么长时间,那么多时间和汗水,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直到即将成功的那一刹那,仿佛一切都结束了,但是得不到任何回报。

真的没有回报吗?

录音的过程中所练习的一切都是你实实际际掌握在手上的,你的作品一直保留着,记录着你曾今最好的一次,并且你做到了,完成了一个壮举,翻越了那座山。你已经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峰上,你希望的不是这个吗?

难道这不是你希望的,而是别人的目光聚焦在你身上?

你的自我意识是多么过剩啊。

我不知道,或者说本身就有两个我,其中的一个在狂怒,在不甘,而另一个,则安静地独处一隅,等着这个世俗的我安静下来。

我的社会性就存在于这个世俗的我上,想方设法地建立人际关系,贪婪地获取名誉和利益,与其他人进行各种各样的对比,并且暴露出极不平衡的内心。

是这样,似曾相识的经历。

“我的实力明明比你强,条件比你好。凭什么我不能获得成功?凭什么我努力这么久都不如你一瞬间得到得多?”

“凭什么只有我被刁难,而其他人都顺顺利利地渡过?神啊,你为什么对我这不公?”

“为什么那些批着光鲜亮丽外皮的人在炫耀自己丰满的羽翼,优渥丰硕的成果;而付出时间和汗水的我一无所成?”

“世上有些东西,是你支配不了的,比如运气和机会,舆论和毁誉,那就不管它们,随其自然吧……世上有些东西,是可以支配的,比如兴趣和志向,处世和做人,那就在这些方面好好努力,至于结果,也随其自然吧。”

为什么有的话,说起来容易,也理解了,也赞同了,但是做起来为什么就这么困难呢?

我一直得不到的运气和机会,舆论和毁誉,为什么就放不下呢?

“你值得最好的。”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有人拿这句话安慰自己,因为他们付出的,要远远大于得到的。但是就因为被这个环境所局限着,被一些潜规则所束缚着,从始至终得不到所谓的“机遇”,只能这样麻痹自己。

你说自己不在意这个,但是为什么还会不甘呢?

因为不管你再怎么说自己不在意,再怎么自我催眠,你本质上还是在意的,你本质上还是一个俗人,你本质上也是一个利己主义者。

6.3

我的生命难以承受这么沉重的梦想。

是不是应该考虑接受一个妥协的现实,然后以一种其他的方式实现这种“梦想”。

7.9 碎片

碎片

每一个碎片最终都将拼成一个完成的图片。有一天,也许会有人给我们揭示所有图片所指向的真正的意义。

无法想象一个瘦弱的脊梁所能承载的重量。

糟粕存在着,潜规则存在着;这个世界仍然存在着太多不合理的地方;正义得不到声张,因为迟到而变得苍白无力;人们维持着那些废旧的机器、体制与思想,使得新鲜的血液被阻塞,纯净的心灵被蹂躏和玷污,卓越的思想与灵感被掩盖、铺满灰层。

你说意义吗?仍然等待着其他人给你一个解释,你所看不清晰的碎片,别人就能够为你解释吗?事实上,我们听到的解释,却是那些自以为了解的人,使用另一种谜语,晦涩不清却铿锵有力,故意让你迷惑,故意让你陷入一种一知半解。从而维持着这种可悲的意义,让一切创新失去活力。

是的,时效很重要,碎片需要拼成怎样的图片?图片又将揭示怎样的意义?抑或是这个意义,只是另一个主观的产物?

矛盾

人有时真的很矛盾。我有时也会假象:本我——自我——超我,三种不同的意识在争执,在对抗,甚至卷起一轮认知风暴。

但是大多时候,我们只会关注事情的表面,顶多深一层含义,但是事情内部发展的逻辑却永远被忽视。

关于“人应不应该袒露自己”。一方面,深刻的友谊建立在相互袒露之上,展现真实的自我,甚至在光芒之下的缺点,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会引起一种真实感和亲近感,但是这种情景的建立也是有条件的,首先,必须有光芒,而且是能让对方格外欣赏的光芒,甚至能忽略不足的光芒,否则,缺点就是对方在你身上找到的把柄,就是对方对你不重视的理由。另一方面,现实的利益总是建立在虚伪的面具之上,袒露自己,意味着要将自己阴暗的一面,不为人知的一面,不愿让人提及的一面吐露出来,唯有在你确信对方绝不会背叛时才会提出;然而在真正的职场上,没有人会用心倾听你的心声,你也不会像任何人吐露,因为它是你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你害怕这会成为把柄,是你通向成功道路的最大的阻碍。

关于“人应不应该为自己找借口”。一方面,随着积极心理学在企业文化中的推进,积极心理的“洗脑”让人无意识间对于一些词产生了抵触,甚至都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就是其中的一个,让人将“借口”划分到极具贬义的词汇中去,但是你真的能够理解借口和原因的差别吗?你真的能够区分原因四象限(内在/外在,可改变/无法改变)吗?

“找借口”从根本上来说,恰恰是人最重要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这一过程将失败的原因进行归类,尽可能将更多的内容划分到外在不可改变的原因上去,这种原因不属于自身,也无法改变,比如严峻国际形势之下,美国签证无法通过。

但是如果拒绝找借口,将错误划分到内在不可改变的因素之上,人就会心生挫败和无助,时间久了,这种“习得性无助”会逐渐侵蚀人的性格,让人进入抑郁。

9.4

力量,总会自发地吸引追随它的弱者。

11.26

从13岁开始,我第一次问到这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便开始一直缠绕着我,直到现在也没能给出答案。有一段时间,为了这个问题苦思冥想、夜不能寐,我不能理解,为什么人达到一定年龄之后不会再思考这个问题,反而为一些眼前的琐事所迷惑,是因为他们都想通了吗?抑或是他们已经忘记了自己应该干什么,已经被物化为纯粹的工具了呢?

到现在为止,我的确发现我已经越来越少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有了各种各样的身份,开始承担责任,感受到压力和期待,被赋予使命,被分配任务,被一些自己亲自把握的机遇所抢占了时间和精力。甚至在闲暇时间内,也不再思考,而是将自我消散在娱乐中,看他人的视频、游戏、漫画、动漫、小说,看了那么多,真正留下的痕迹却越来越少,逐渐的走向审美疲劳和厌倦,失去那种强烈的欲望,直到重复的工作和劳作又唤起这种欲望。——我想,这也是平凡人的生活,当然,这也是后话。

回到曾经思考意义的时候,我开始接触到一些言辞和思想观念,“健康是一,而金钱、名誉、地位、快乐都是后面跟着的零”,“carper diam, sieze the day”,“all is well”, 直到第一次接触到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从高中开始,每天晚上读一篇,而且是真真实实朗读出来,一本读完了又重复读另一遍。但是要说理解词语背后真正的含义是不可能的,毕竟,人与人的经历不同,即使对于同一个词语的内涵的理解也不近想同,小时候读,与现在读,甚至是未来的自己读的感受也是完全不一的。但是那时,至少读这本书的同时感受到些许慰藉。非常认同这样一句话:“人不是因为思考而痛苦,而是因为痛苦而思考。”

迄今为止,我仍然承认这句话的效力,一方面,大人们开始否定思考的作用,认为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无法带来任何实质上的改变,典型而且也相当实用的想法是:“人生只需要干三件事:挣钱、值钱、开心”,听起来挺简单的,仿佛就像仅用四个字描述一个喜欢的口味:“精简细淳”,但是实际上每个词、每个字都隐含着丰富的内涵,“挣钱”对应着工作,直接的目的就是养家糊口,但是似乎忽略了工作也是可以为了事业、为了理想和信念;“值钱”对应着学习,直接目的就是让自己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但是如果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高那么多通识教育?还要不停地被政治课洗脑?为什么不直接去上职业学校,为了对口的工作,为了高薪去将自己异化为一个所谓“社会需要的人才”呢?而“快乐”对应着生活,但是也不仅仅是生活,这个词的含义很广,内涵也很丰富。人作为动物的快乐是直接欲望的满足,性欲的宣泄、杀戮、虐待之后的快感,还包括剧烈运动、受伤后分泌的激素带来持久而稳定的镇定感,两种直接的动物性的快乐,当然还包括作为社会关系网中一员与其他人交流的快乐,完成任务的快乐,受到奖励的快乐;另外一种快乐可能是进入心流(福流)状态,事后回忆时的快乐。但是这种纯主观感受,并不值得相信,因为有时候痛苦也是快乐,有时候快乐和痛苦并存,于是造成了一个非常模糊的中间地带,说来简单的三个词,做起来一点都不简单。相比于思考这种行为来说,反而更加复杂。

语言是一个tricky的东西,人们往往使用一个名词去概括一系列富有内涵的事物,但是这么做会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逐渐放弃去理解特定名词背后的内涵,反而去注重外延。就像上面提到的快乐,不是快乐是什么,而是快乐包含什么,但是这是永远也列举不完的。除此以外,各种各样的“主义”也出来了,但是说起这句话、用到这个词的人反而不理解词语真正的含义了,只是觉得这样使用很帅气?就像《九点钟》所演绎的那样,说起“演绎”、“心悸”这类词汇,似乎也太过华丽了,仿佛就是故意要这么用。直到现在,挺别人描述党史、历史纲要那些只言片语却永远无法构筑那个画面,也无法理解做出那个决定,发生那件事的真正历史根源,我们臆测出对应的画面,编造出相应的故事,在隐藏了部分细节之后,再重新回顾那一段史实,却已经面目全非了,所有的人物角色、所有时间的起因和结果,都被概括成了一句平平淡淡的话,读起来却毫无实感。

至今为止,我也抵制着用这些抽象的话语,看起来越是了不起、越是高级的遣词造句不过是粗质劣造的伪装,高深难懂的语句和丰富的渲染中反而透露了一种自卑和贫瘠,故意地去让一些概念模糊,故意地去引用一些高级词汇,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是也单一得乏味。

相比于语言逻辑,每一个基本的公式和符号都是基础而不容置疑的,但是,一旦叠加,就造就了相当可怕的规律,现有的语言,却因为它的基础就是不牢固和模糊的,造成了它之上的所有概念、架构都变得模糊,于是这世上便存在着误解,存在着诡辩,存在着无法查明的悖论,唯一的好处就是高效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

回到高三,《人生哲思录》陪伴我走过了最为艰难的一年,在痛苦和迷惘中思考着,找不到答案,因为那个问题本身就是无解的,虽然因为语言二义性,我也没法证明“人生意义无解”这一论断。但是在思考的过程中,许多问题已经变得明晰了。

大学前的那个暑假,接触到《西方哲学史》,叔本华的思想引人注目,人生像钟摆一样,不断在快乐和痛苦之间徘徊,只有在从痛苦到快乐的过程中才产生幸福。我同样对于人生是悲观的,但是哲学史实在难以看下去,也无法站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自由的思考。其余的哲学书籍似乎带有一种功利色彩,更多得关于一种逻辑思辨,比如“一个人本来就不想从凳子上起来,现在将他绑在椅子上,问他是否是意志自由的?”

大学时,才知道哲学世界里的本体论和认知论(虽然这么概括哲学难题还是有些不负责任),参加了马克思主义协会,听到了这样的话“哲学家们总是在想方设法地解释世界,但关键在于改变世界”。其实在另一层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已经从存粹的哲学家转变为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了。存粹的哲学本身,太过于抽象,必须寄托在具体的学科之上了。

哲学所依赖的学科是很广的,几乎是所有的学科了,但是最为关键的却是语言学和逻辑学,毕竟语言决定着人的思考方式,过于抽象的推理仿佛是高阶逻辑,一不小心就会引发各种谬误,但是任何一个词语也无法一致地解释清楚,哲学变陷入一种停滞状态。

现在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自然科学,尽力解释万物之理,另一个就是社会科学,以解释和改造社会为目的,而且重在改造社会。而具体改造的方式,便是有基础研究诞生出来的科技,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分解,而不是聚合。

当然这两个方向离穷尽还很远,然而自然科学却近乎已经陷入一种停滞状态了。物质的存在微小到原子以及更小的中微子、夸克,但是这种粒子仍然是可分的,即使是围观到皮米的粒子内部可能也存在一个世界,就像《三体》智子描述的那样。那么,在如此微小粒子内部是否存在一种“灵”,而在宏观上成万上亿的这种“灵”,是否有通过一种复杂的交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可怕的复杂灵体,即使每个都足够简单,聚集起来形成的组织却能够承载超乎想象的功能。于是,万物都有这种“灵”,可能是一种唯灵论的思想,但是《水知道答案》这样一步记录片似乎印证了这一点。

个体的分析和群体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对每一个人类个体而言,出生是对婴儿便是一种未曾雕琢的璞玉,而后来在世界的“玷污”之下,在世界的恶意之下逐渐成长,去获取资源,争抢利益。我不知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逐渐变得追名逐利,难道我天生就是这样吗?类比于动物社会,拿到动物天生就会去抢占自己的领地、去捕食第一级的动物吗?不,是在“存量经济”下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完成的事情。反观在资源相对无限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以指数级别增长之时,内部没有竞争。同时,动物天生地就会去捕食,去抢占栖息地吗?不如果不是为了生存,为了安全,动物也不会去伤害其他的动物,他们的器官不会进化成捕食其他动物,而不是自养(考光合作用、或化合作用产生能量),因为他们需要更快地获取营养,更快地消化,更快地跻身成为食物链顶端的存在,也就是,一切都是为了生存。

相反,如果从一开始,就不用担心生存问题的家畜、驯养过的小猫小狗,总存在足够的资源供给所有的个体,相互之间变不会存在竞争,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说也失效了,但同时带来另一个问题:繁殖和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