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混乱

一切都是妄想和虚幻。
繁华后是无尽的冷寂,音乐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艺术呢?流动的,同时也是短暂的。你可以一遍一遍的播放重复着相同的歌曲。可是歌曲中所蕴含的感情却是无法获取的,甚至说随着你一遍遍的重复,反而索然无味。成为了噪声。

无助

突然又这样,无数思绪似乎从我脑海里飘忽而过,但是我竟然没有捕捉到一个,无数信息扑面而来,但我不知道应该关心哪个。混乱,迷茫,无助。
我喜欢纯净,以单纯的思绪,初始的心态面对所有的事物。
我喜欢沉浸,以深刻的思维,清晰的洞见陷入所有的事物。

迷茫

马克思主义学会说,哲学家们试图解释世界,而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作为一个个人,怎么改变世界呢?从哪来的影响力能够超出个人力量的限制?集体的力量。但是如何操控集体的力量?领袖。
超凡领袖也有挫败的时候,作为一个政治家力量十分有限。况且政治、经济、历史,似乎无聊至极。
创业,着似乎是唯一的道路。然而华为提出的领军人物和基础研究型人员又颠覆了这一个概念。

等着室友慢慢磨磨蹭蹭地穿衣走了,又回来,又关门。心绪又被搅扰的不得安宁。

独处

我不知道为何已经如此习惯了独处,甚至害怕陪伴。
但是,心中时时刻刻仍有着迫切的渴望,能不再独身一人。
我的秘密无处遁形,可也没人关注。
我的时间紧急繁密,可似乎度日如年。
迷失,眼前的一切黯然失色。

期待

我该期待些什么?
并不需要成绩,不需要名声,不需要财富,有什么能使我快乐起来呢?
心里似乎有了答案,陪伴。
其实我不需要什么,但我仍然期待着,因为内心的悸动似乎可以把我从太远的距离,太脱俗的态度拖回来。
我不需要得到些什么,但我需要的是给予的机会,喷薄能量,释放温柔,耗尽一切的精力,然后才得以解放。

这也许是存活的一大动力,性别让我困扰很久很久,一度希望这个世界没有性别,或者人能随意转换性别。
可人之为人的重要因素就是性,正是对异性的无知换来种种趣味。
至于转换性别,这倒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进入异性身体,渐渐产生异性心态,人格似乎也会更加完善吧。
可是生物学上不可能。即使有也是另外一个意识。
心理学上似乎有可能,但却失去了作为异性一个重要的体验,就是生育。
再怎么仿同也是假的。

思路混乱的时候看看以前写的随笔吧,也许会得到些启发。

曾经写过时代青少年四大困境:
中产阶级家长的不安全感
教育的功利化
老龄化与二胎的压力
时代的责任与前辈的使命
其实远远不止这些,生活的物化,使我们陷入精神世界极其匮乏的阶段,后物质时代的空虚很快能显现出来,但很少有人沉静下来思考。

曾写过对人际交往的看法
提出四大原则:适度、真挚、单纯、真实。
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哪里还会有单纯和真挚呢?

1.24 乐中之悲

脑海里飘过万千思绪,完全隔绝了外界打扰。
我究竟喜欢什么。
每次在最放纵最开心的时候,总会生出一种毫无由来的悲哀,将快乐、笑容、欢声笑语、虚荣等的一切染得阴沉似水,使我不禁一次又一次怀疑起生活,怀疑快乐是什么。

不停地走着,路没有尽头,前面是红灯还是绿灯,是白天还是黑夜,是笛鸣还是鸟语,这一切都不重要。
没有目的,不用向任何人伪装,不用为任何事情操心,你只是不断行走,走在这没有尽头的路上。你对疲惫没有感受,对眼前发现的一切没有知觉,你不需要对一切事情做出反应,即使在你身边的车笛长鸣,即使你的手机在口袋里一次次震动,即使红绿灯一次次扑闪,你只知道不断向前走,跟随着步伐的频率进行思考,甚至耳边响起的音乐震耳欲聋,你也没有丝毫察觉。

无尽,你的思绪也是无尽的,但你的心格外的平静,任何事情都无法激起心中的波澜。

我一次次地怀疑,什么是对的,和同学们聚餐一堂,饮酒吃涮羊肉,脸红脖子粗地吆喝,讲故事,聊天,敬酒,游戏,一个个轮流说话。事实上,真实的我始终置身室外,并且每一句话,每个动作,每个眼神,我都觉得自己格格不入。
感觉自己被世俗所抛弃,我竟一点都没从其中感到本质的乐趣,笑容、一切…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会从中跳出来,我不属于他们,他们也不属于我。
一个个动作,虽说不让我嫌恶,但总是内心不安,让我一步步远离本质。

什么是本质?
思考每次都退化成一个普普通通的定义。我一点都不喜欢经过严谨定义,严格分类的哲学,也不喜欢扣上哲学帽子的政治、经济、历史,一切显得那么虚伪。

放假了还可以干什么?但是难道放假与否会有任何区别吗?
想要学习随时可以,想要思考也随时可以,为什么还要取区分放假与上学的区别。我一直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一起去死寂如初。

思维凝固了,到底我还是有目的的,还是有激情,不能完完全全放下表面的热情,冷冷静静的思考。

1.26 白雪皑皑

1月26日
一边是白雪皑皑的平原。不断向前延伸,没有尽头。
一边是迷茫空白的心境,只有前方的空寂。

寒假终于来临。没有阳光,没有温度,

火车站内,茫茫人海来来往往,三五成群,驻足停留,步履匆匆,急急忙忙,大摇大摆,不慌不忙。
从每个人的神情中可以判断他的心境,从着装中判断他的职业,都是来北京学习工作的吧。并在脑海中构想出他们回家后与家人相聚的画面,一切都是那么重复。
我虽然不能构想出每个人的画面,但似乎只要知道一个人的就足够了。
构想仍只是构想,即使它完完全全的实现了,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你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感知到那种强烈的情感,真真实实的生命。
如果仅仅是构想,你似乎看透了他的生活,但你得到了什么?
空虚,一种发自心底的绝望。就想现在的你知道自己将被困在一个特定的时代,一个特定的环境,你的可能性被彻彻底底的毁灭了。

生活无法被看透,他是由实实在在的情感,人际关系,琐碎的心情,一个个琐事组成,而你所构想的无限可能性是完全不可能的。

窗外的雪不知不觉消失了,一片棕灰色的土地上现出灰蒙蒙的深绿。仍是上个时代的砖房子、温室帐篷、倾斜的电线杆、架空的信号塔、光秃秃的树干,甚至还有荒地。。。
这一切都是任何一个生活在高科技时代的人不能忍受的。

完全失去了思考的能力。看窗外的冰雪逐渐消失,看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看车站内人来人往,看前方的路不断向前延伸,内心无比平静。

20:38,窗外漆黑一片,一丝丝零星的光影从窗边掠过。车上的人,陷入一片焦躁。
可是,我们不断期待着未来,消耗着现在又有何意义,我相信,路是不断向前延伸的,而不是走了一段路就会抵达终点,也就是,永远没有终点。
为什么要消耗现在,期待未来?
推车一遍遍来来回回,身后大人陪着小孩打游戏一盘又一盘,乘客故意大声抱怨列车慢、晚点,打着一个又一个电话,窗外又掠过一个空空荡荡的站台,旁边的大学生看了一集又一集电视剧。居然都重复着高度相似的过程,浪费着时间。

一个家庭,我们都属于一个家庭,并且此生此世除了他们,没有任何人会对你无条件的付出。这个世界有你没你几乎没什么变化,可这个家庭没有了任何一个人都会感到支离破碎。
火车站内,看着人们往往反反,想象着他们的家庭,并最终回家时与父母亲友见面时的激动,在家里躺下时的平静。

家庭对我来说其实并没有那么向往,没有一个陪我玩游戏的父亲,能推心置腹与我交谈的只有母亲一个,关爱不缺,却缺少陪伴。
从小到大,一次次搬家,没有结识到稳定的朋友,幼儿园上过四个,小学好不容易有连续的四年,也加入车队,一起去过网吧,却又转入金东方,住读,上初中,不太愿意结识朋友,似乎连悸动都没有过,或者被我硬生生压了下来,在别人眼里,也许是臭乳未干的小孩。
高中,性格的内向使我进一步收缩,没有参加过社团的经验,没有学长的指导,仅凭自己的摸索,但结果我已经 很满足了,至少没有被限制。
现在回家,确确实实没有任何联系,初中同学的关系已经很远,高中同学根本就见不到,亲戚的关系极其淡薄,见面了连名字都叫不出来,更没有小说中出现的美好的记忆,唯一记忆深刻的也许就是和大妈摘樱桃的场景。

我不知道回去了还能干什么,没有关系,没有陪伴,但也许我根本不需要这些,长期的孤独早已让我适应,社交并不一定是能带给我快乐的,或者说根本不能给我带来任何快乐。我有明确的目标。

没有抱怨,没有怨怼,没有怒气,没有忧伤,没有嘈杂,全然的平静…

4.2 真性情

由一个话题开始,将自己思想所及之处全部记录下来,也许对事物的理解会更深刻。但这一切都不重要,即使写在一个明知会废弃的本子上,用着潦草不堪的字体,并且以后没有人会看到,都无所谓。真正的快乐在于记下思路本身。

一切的真正的享受来自于事物本身,而非事物带来的后果和成就。“利”,“义”对应的就是金钱(财富)和地位(声望),毕竟都是社会性质的,他带来的享受来源于舆论,即他人的目光。如果根本不存在其他人,不在世俗中生活,也就不会有对于金钱的快乐和来源于义节、名声的快乐。

反思自身:有什么是我出于内在迫切的愿望想要做的?
学习为了什么?
“不是为了知识本身,而是为了从过程中产生的方法?”
方法是为了什么?它能满足精神需要吗?

什么是精神需求?
不自觉地想起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爱/归属——尊重——自我实现。
如此分类,将自我实现放到最高端。什么又是自我实现?

形而下的自我实现 为社会做出贡献 自觉 名声,地位 意义
形而上的自我实现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自发 快乐,享受 意思

列完这个表,发现不太对劲。第二排所展示的一切不正是我们努力去克服,让出时间给第一排的吗?
真性情也不能完完全全这么定义。
是热爱吗?还是简简单单的随心所欲,让惰性(脑袋里的猴子)拿到方向盘?

“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属于此列的不仅有读书,还包括写作、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交友、恋爱、行善等等,简言之,一切精神活动”

一切精神活动均列于此,可是精神活动都需要物质为基础。

4.2 空

到现在,其实没有一点想写下去的欲望。
成堆的作业似乎将起伏的心情,潜伏的欲望,活跃的思想,压制得一干二净。思想变得如此迟钝缓慢,事物都等候在身边,吵闹声在萦绕在耳旁。

故事
又一次一次次陷入美好的故事情节中。经历同样的撕扯,陷入同样的漩涡,纠结,痛苦,爱慕,思恋,守候……

4.11 争执

情绪激动的一方已经输了。
输赢之争有和意义?没有意义,但是心里就是憋着一口气,小的也许会自行化解,但一旦累积起来,便形成了一种怨气。我想是谁也无法逃脱化解的。
我会尽量避其锋芒,避免正面冲突,甚至避免一切冲突,直接避免再见到这个人。
但假如这种见面无法避免,成了一种苦难。

一次两次的累积变成了一种潜藏于心的怒火,即使表面上根本没有发现,在潜意识里已经形成了一种抵触,一种挣扎,一种戒备。

性格几乎是一个人的天性,喜好也是这样。你不喜欢这种性格,不喜欢这种喜好,但也不能说这种性格很差劲,因为本来就没有任何一种天性是不好的。你更不能直接发动人身攻击:
“连在大群里一句话都不敢说,更别谈现实中跟人说话了。”
“你的性格这样,这么难以与人相处。”
“也许你以为是这样,但这个主要看别人的想法。”
我不否认,但是这句话已经深深刻在我脑海里。
有无数句话想要反过来质问他,可是有意义吗?想法到了嘴边,可全部放弃了。
但是我不能让这些话左右我的思想,左右我的生活。
毕竟都是舆论,都是其他人的意见而已,能说他们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吗?改变自己?
为什么要基于别人的只言片语放弃自己的内心世界呢?
可以学习一些适用于这个世界必备的素质和才能,我虚心接受这种建议。
但是要我放弃自己的性格和喜好,我不禁要质问对方。你认为对就应该这样吗?

6.8 大学生规划

大学生活:丰富,无限可能,机遇,挑战。
这些美丽、梦幻般的词语在我看来只不过是幻光,随时有着幻灭的危险,明明如此实际,却遥不可及。
因为不少人选择的是自甘堕落,放弃机遇,懒于应付挑战。不愿意付出足够的代价来换取成绩。表面上的光鲜总是归咎于起点的不同,归咎于基因,嫉妒,渴望,却不愿自己付出。

回到根本上三个问题:

1、我是谁?
2、我从哪里来?
3、我要到哪里去?
保安根本不是所谓的哲学家,仅仅停留在最浅层次的一个代号和世俗的身份,一个固定的地点和一个明确的事件。一个人所思考的应该远远不仅于此。
第一个问题涉及到人的定义的问题,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个身份的累加?
第二个问题涉及到人生命伊始甚至以前的问题,为什么要出生?为什么这个生命,这样的偶然的存在偏偏是我?灵魂存在吗?
第三个问题涉及到死亡的问题,死后还存在吗?恐惧死亡,死亡让生命充满意义?既然死亡归于虚无,为什么还要过这人生?给世界留下痕迹?既然都不存在了,留下痕迹有什么意义?

我们真正应该问自己的应该是:4、我为什么活着?意义在何处?
这是公认的无解的哲学问题。但哲学并不是思考的终点,恰恰相反,这只是思考的起点。它无解不是因为它真的没有答案。而是大多深思熟虑过后的人都能给出属于自己的答案。而每个问题不同人间可能给出截然相反的答案。
或者一个人终其一生,一直思考的问题。它困惑着,你不断思考着,这时,你才感觉你存在着。
军训期间教官问我们你们未来的目标是什么?我在短期内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对外改变世界,对内丰富心灵。
现在想想,其实我也找不出比这更好的答案,只能说更具体,换了一个更确切的说法。

1、幸福的生活?关键是我们根本没有关于幸福的定义:幸福与快乐,如气候和天气,幸福可以定义为持久的、发自内心的快乐。但是快乐又从哪里来?
根据叔本华的观点,快乐仅存在于由不舒服到轻松的过程,这个过程越是艰难,得到的快乐越是丰富和发自内心,而完全在不舒服和轻松的阶段待久了,也便没有了快乐,不舒服久了是麻木,舒服久了是迷醉安逸。
从这一角度上,穷人终其一生似乎能得到比富人更多的绝对快乐,但实际上远比这个复杂。但这一观点从某程度上反应了人一生快乐和痛苦的总和是恒定的,几乎为零。有多少快乐,就必须付出多少痛苦的代价。
于是说幸福的生活,不如说是丰富的生活,体验的生活。尽可能的体验世界上一切的快乐与痛苦,它们都能成为宝贵的财富。
想到了最后,只能归结于尽情地体验生活,本质上是丰富心灵,带来难以忘却的回忆,存下宝贵的财富。这与我的“对内丰富心灵”本质上相同。

2、做出贡献回报社会?我相信这不是根本的意义。因为也许根本就没有希望这个社会,这一生能带给我们什么。如果把人生的意义看作出生后回报养自己长大的父母,国家,社会,那么如果根本没有出生,没有得到养育,也不用付出那么多企不是更好吗?
这个猜想充满着无奈和悲观,以为我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偿还,还我们受过的抚育。也许他是,但也只能是很少的一部分。
然而,学校,家长,社会给我们灌输的不都是如何如何尽可能做出贡献报效祖国,报效社会,报效家庭吗?最近两年的高考毫不留情地重复了这一点,似乎要把党的光辉形象,祖国的强盛壮大,报效祖国的使命深深刻在年轻人的脑海。当然这是大多数找不到方向的人的最佳选择:如何发展自己,如何变得强大,如何竞争到前线,如何给祖国真正留下自己的痕迹,做出自己的贡献。

3、改变社会,发展社会?国家使命感的重要性其实远远不如历史责任感,人类共同命运的悲悯之心。
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改变世界。这是真正有历史责任感,大悲悯心的人所必走的道路。这几个过程看似互不相关(矛盾),但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逻辑联系(统一)。
就像个人和社会是矛盾统一一样。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是统一的。个人愿望与祖国的未来规划也是统一的。
我们常常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以后能够过高品质的生活,能够好好孝顺父母亲人,能够不为生计而忙于奔波,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然而,我想:假如社会环境不变得清净和谐,其他人普遍的生活条件不提升。让世界继续暴露在极大的贫富差距之下,让财富和操控权(生产资料)继续被少数人所占用,让冷漠和利己主义保留为人性中主导的地位,很大程度上都与现行的社会环境有关。市场经济下恶性竞争,资本主义下的玩弄手段,高速发展信息产业的空洞与空缺……无不推动着人性朝着不受约束发展的道德方向演变。
如果不改变这个具体的大环境,每个生活在当前环境下的人又如何能得到相对的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如果其他人仍然过着饥不果腹、战火纷飞、勾心斗角、冷漠残酷的生活,我又如何能真正享受我自己所谓“高品质的生活”。
这样的责任感并非单一的冲动,单一的建设祖国,热情却狭隘的民族主义,盲目的向上冲动。它有着更广阔的思维辖域,更冷静的事实分析。

回到大学生规划上:

1、我们为什么要规划?
大学并不完全是,初衷也完全不是产业后备军的培训基地,而是真正能领军的,将自我责任与社会使命结合的人。
所谓的才能,也不过是实现社会使命的一种手段。至于它到底是文学还是艺术,是文科、工科还是理科,是享受还是痛苦,都不再重要。

至于规划,目的无非为了为我们未来的目标铺平道路,学习所谓的才能。以达到前面所说的我为什么活着?让自己的一生至少有所理由,有所内容。
为了不被暂时的挫折与痛苦挫败,不被眼前的利益和享受蒙蔽,不去浪费时间去做自己真正不希望自己做的,另自己后悔的事情,规划到一个明确的目标很有必要。

常常有人说计划赶不上变化:社会日新月异,工作岗位变化极大,职业在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冷冷热热,变化不定。但总有着宏观上一生不变的目标,计划完全不是为了眼前短暂的工作岗位,不是急于得到世俗上所谓的成功、财富、名望、奖项等等。
而是真正从我需要什么?我为什么活着角度出发。而不是这个环境有什么?从这个角度可以分析这个环境究竟适不适合我发展,以及我需要如何的改变。

2、我需要什么?而不是“现实有什么?”
前面我为什么活着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活着的原因:对外改变世界,对内丰富心灵。
一、改变世界的手段:
1、科研(开发新型的,改变人们生活的技术)科技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密切相关,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但是,我也曾这么想过:科研无法真正使世界进步:科技是把双刃剑,片面地改善了世界的某一方面后,又有着被利己分子利用破坏世界的危险。于是:
有了互联网同时,也有了信息爆炸,有了色情暴力极端信仰的快速传播
有了快捷信息交流、通讯,也有了现实中人际情感维系弱化
有了网络自由言论的同时,也有了诈骗信息横行,舆论辱骂,网络信仰冲突
有了网络游戏等的丰富资源,也有了沉迷其中,毁掉一生的人
……
并且我们不知道,我们到底因为科技的流行而真正变得快乐了多少,异或是科技根本没有带来多少快乐,而是将人类的情感进一步推向不可控的境地,社会只是从表面上进步了吗?实际上并没有得到什么改变。
虽说这样,科技即使没有使社会真正进步,但是给了社会一个进步的可能性。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进步,当一个生产关系不再能满足原有生产里的需要时,必然会有另一次革命,带来新的生产关系,代替了原有的,落后于时代的陈规老套。从这一角度上,科技仍然是有其必要性的。

2、政治,经济(抛弃原有的政治经济体系,开创一个新的,更适合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体系)
政治经济成了是世界进步的直接手段。对于工科生来说,文科成了天书。我原本以为科研比政治单纯得多,但实际上,科研并不单纯。之前简朴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再也不可能只凭简单的材料器械,达到别人难以企及的科技创新点。于是科研也被局限在科学研究院里,需要国家的经费补助,需要专门研究的人员。简单的来说,需要政治的引导,也离不开政治。

下手政治经济之前,必须弄清国内外真实的环境情况,学习经济学原理。然而大多数人仍然被蒙蔽在幻像中:中国强盛,强大的年轻工程师团队,令人振奋的GDP快速增长,海外华人遭难时护照救援,同胞们遇难时强大的同情心…………然而这个社会究竟是怎样的?另一面比这惨重得多:
冷漠的路人,网络上暴力的舆论,盛行的电信诈骗,公交车司机的辱骂,陌生人间的不信任,同感心的弱化,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与垄断利益链形成,教育的严重失职与应试的愈演愈烈,市场上残酷的竞争,小地区稠密人口的空间危机,蚁族年轻人的新常态…………
这种现象的形成与现行经济体制密切相关。工人阶级的意识尚未觉醒,仍然被光鲜的幻像蒙蔽在睡梦之中。
而政治经济便是改变世界的手段,塑造一个真正让人性变化向善的大环境,消灭金钱,消灭商品,消灭阶级,消灭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丰富内心的手段:
这是一个人终其一生真正追求着的,我始终认为尽一切的可能性仍然是我们内心真正希望的东西。但它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比如最基本的性别,在有生之年内,我们一生就只能限定于这一个特性,不可能改变,也只能妄加猜测另一个神秘的领域究竟何样,也许性的神秘构成了人生的一大乐趣。
同样的,世界上的可能性虽然无限(“孩子们的价值在于他们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是真正有机会去实现的仍然是少的可怜。我们不希望放弃任何一项可能性,而希望尽可能去填充自己的生活,但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每个岔路口只能选择一条通往前方的道路,并且决定了此生以后永远的道路,后悔了也无可挽回。

比如艺术:我其实希望我能同时掌握音乐(声乐、器乐)、绘画、舞蹈、手工、雕刻、烹饪、书法……但实际上,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必须选择其中少的可怜的一两项来做,多了只会有反效果。而我们这一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艺术,其实极为艰难,并且即使选择了,对于一个工科的学生,没时间,也没精力做下去,难以坚持下去,常常走到一半便放弃了。(北航的人文素养也许因此而极低)
这样看来,艺术的真正核心,也完全被限制在那些所谓的艺术专业学校,人变得越来越片面化,单一化,也越来越离不开这个社会,离不开他人的帮助,不折不扣的以垄断维系的生存。
我始终认为,人生从始至终可以追求的不过是两项:哲学和艺术,这也许是人的心灵最不可或缺的两项。

1、哲学:它是完全出于内心对形而上的迷惘而诞生的,我不想把它称作一门学科,他也不应该是一门学科。
“人不是因为哲学而痛苦,而是因为痛苦而哲学。“追求人生终极问题而不可得,于是便有了哲学,这也应该是每个人都思考的问题,而不是只有所谓的哲学专业的才能够研究。
对于哲学来说:逻辑学、道德学、文学、心理学等都成了他的旁系,但我并不认为任何如列举的事物都能够真正意义上帮助哲学什么。恰恰它们都是哲学的误读,逻辑学是数学家对哲学的逃避,道德学是社会学家对哲学的逃避,文学是文人对哲学的逃避,心理学是生物学家对哲学的逃避……
对于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无法逃避,因为我们都无法逃脱死亡,但是我将一直保持困惑,这是对待人生的基本态度。随着对哲学的深刻思考,对人生的丰富阅历,渐渐会建立一种价值观、世界观。
哲学给了我们一种方式,让我们暂时逃脱肉身及环境的限制,思维向无穷原处延伸。

2、艺术:这是灵魂暂时避开风雨的岗湾,如果把它也看作金钱、财富、名利、地位的手段,那未免太势利和复杂。艺术应该成为每个人都有权利享有,都有权利追求的东西。
而专门为着人气而努力的歌手,努力得到他人欣赏的作家,为寻找灵感而寻找灵感的画家,为了让被人读而努力更新的网络小说家……他们的生活也十分可悲,努力追求着表面的光鲜,结果灵感偷偷离他们远去,他们的文字变得陈旧,变得苦涩,变得迂腐,变得低俗,毫无生气。
职业和事业几乎不可能重合,即使能够重合,最后事业不也渐渐为了利益而被同化。
艺术是创造,创造是快乐,即使真正创造成功之前要忍受多大的挫折和痛苦,但创造的过程本身就是享受,把痛苦和快乐一并享有。
艺术本身即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潜藏着无穷的美感,它能带来精神慰藉,创作、演奏、欣赏,每个过程都有独特的乐趣。

现在终于能想想规划了:

一、改变世界
1、科研:我逃脱不了工科学生的身份,科学技术不是一切。但毕竟他间接改变着世界。而且这也应该是我的主业:计算机。
信息大类意识告诉我们分为四个专业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软件、电子、计算机科学、网络空间安全本质上是相互紧密连接的。没必要做出任何迫切的抉择,非要选择一个不可的话,我只会选择最辛苦、最忙碌、最累的那一项:计算机科学。
因为最辛苦所以收获必然最多,而未来能用它带来的改变也是最为丰富的

2、政治经济:对于工科生政治经济学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是为了掌握辽阔的视野,扩大未来的可能性,作为一个领军人物引领时代的潮流,学习政治经济学十分有必要。
马克思主义学说从宏观上描述了世界的发展过程,描绘了美好的未来世界的画卷,并且它也给出了绝对的真理,放在可达的任何时空都不变。
一个明确的道路,但仍然需要人去探索,去实践,付出努力,不让共产主义仅成为一个空洞的口号,不要让共产党成为一个空洞的支架,不要让中国一步步“特色”下去,最后让市场经济彻底瓦解了原有的社会主义形态。

3、其他能力
领导的能力:原本对于领军人物一词还很不能理解,但是渐渐的一种深刻的责任和使命感让我重审这个词。
表达的能力:
交际的能力:

暴戾

暴戾:性情残暴凶狠;粗暴乖张。脾性暴烈、凶险。

暴戾和暴躁的一线之隔让我选中暴戾为正面。
但是我希望给它一个重定义:理性,守死规矩,一丝不苟。理性到冷酷、偏执、残忍、冰冷。
想起《三体》中韦德“前进、前进”的口号,冷峻而兴奋的眼神。

理智:绝对理性,不掺情感,不掺道德意志。

偏执: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理性地分析,得出跨越底线近乎疯狂的前扑。

透彻:没有达不到的理由,在冷静而透彻的分析面前,一切迎刃而解。

冷酷:跨越时间空间,不近人情。死规矩面前没有情感可言。

冷静:后发而先制,在全面的分析与设计完成之前,绝不动手实践。

条理:并行思维,无重叠,无混淆。

自然

自然与创造力永远联系在一起。
如今科技主导人们生活,人工事物将我们牢牢束缚隔绝在外。自然与我们隔了一层致命的玻璃。
旅游业的盛行正是这一过程的发展。变质的自然,圈定的景物。
看似干净整洁的柏油路面,高耸壮阔的巨型人造风车,堆起来的厚厚的人造滑雪场。我欢笑是那么强迫,我快乐是那么勉强。我站在人群之中,茫然无措。
人开始欺骗人类本身,企图用人力来模仿自然,企图用人工智能代替人力原始的工作,企图用科技麻痹人类本身的情感,企图用虚拟的流光溢彩来蒙蔽满是灰尘的天空,企图毁灭自然,然后用自以为高超的技术模拟出自以为更宏伟、更逼真的自然,然后一切陷入无穷无尽的商品交易。

连自然都变成利润了吗?
自然和文明,两者都不可或缺。但是我们在失去前者,失去的如此坦然。认为文明可以彻底取代自然。

学习,交友,提升技术,专研难题,精通才艺,习题,作业,考试,运动,健身,跑步,社团,活动,旅游,游戏,小说,漫画,信息,短信,快递,音乐会,才艺展示,约琴,交流……

人类发明了很多,来填充自己的生活,连最后休闲的时光,最琐碎的间隙,都被手机全部吸入,自然呢?真正意义上完全不复存在。

随机?

这与意志是否自由是同样的话题,世界上真的有真正的随机?意志真的有真正的自由?

典型的随机事件:
投掷色子
计算机生成随机数
抽奖,挂彩票
……好像没了
再来一一审视一下这些所谓的随机:
投掷色子——如果事先知道了投掷色子的方向、力度,风的属性,撞击反弹的所有细节。用一个超级计算机,便可以清楚地知道它的结果
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如果清楚生成随机数那行代码的CPU程序计数器时间,作为随机数种子生成的一切都清楚了
抽奖,挂彩票——如果早已明了抽奖箱的所有摇动情况,手的选择细节,也可以预料到抽奖的结果。

然而,往往我们不知道这些细节。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是随机的。但是对于一个明晰一切的“神”,和他那超级计算机般的大脑,站在一个高维空间里,已经洞察了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包括人的意志和所有选择的可能性。

时空危机

人类的本应主宰者时空中的一切,不断扩张。
可实际上,人类不断被时空压缩着,丧失了广袤的土地并且挤堆在一坨,连仅仅剩下一点点的时间都被别人利用了,支配了。时空反过来主宰了人类,一步步压缩着越来越可怜的生存空间。

从自我经历开始:
1、被强迫着和一群不想居住在一起的室友一起,都希望有自己的生存空间,都希望不受他人打扰,不希望得到他人焦灼的注视,不希望一切逆心的行为。于是反抗,可有时,殊不知这种反抗仅仅是情绪化,不经大脑,不含理性的瞎抱怨,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任何趋势,反而在别人心中埋下一个讨厌的种子。
由时空危机带来的对立矛盾,由情绪而发展壮大的冲突,由一种优越于其他人的锋锐感发展而来的不屑,由沮丧而生冷漠,由冷漠而生死寂,从而对方必须小心翼翼,谨小慎微,蹑手蹑脚地进入和出去本来属于自己的空间。
于是根本没有稳定感可言,每一行,每一言有这潜在的对立关系。

2、被强迫着同一化的行为,常常被淹没于人海,存在感低下。
3、承担别人的错误,普遍化责任感低下
4、人群带来的冷漠感,眼神中带有的强烈陌生感,令人心寒。人一多反而不论是交流的深度,还是交流的可能性都变得少的可怜。冰冷的感觉其实更加痛入骨髓,没有参与,没有热度,比恨来的更加令人不可忍受,灰色地带,灰色世界
5、时间失去了自我支配的条件,渐渐被其他各种各样事物所占据,10min也几乎不可能,事物永远无法完成,计划失去了其意义,因为我根本无法支配自己。
6、时空危机下的精神错乱,身心俱疲。像倒时差,精力极度匮乏,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么一天就结束了。困,累,疲,乏,不禁令人怀疑:是生存还是生活?

12.31 过去

我现在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我也无法描述。
心在隐隐作痛,一次回忆带来一次悸动,明明应该欢乐的时分,明明有着丰足的物质,明明有着家人的陪伴,可沉积在血液里的痛楚使我竟对着眼前的每一件事情悲伤。

和过去的自己对话

常常说要有知心好友,即使是哲学思考也要和他人对话,我选择了过去的自己,至少比所有人都更了解我。
暑假刚开始:我竟想着生活终于开始了,之前的都是生存。现在想想,当时也不仅是生存,有同学们一直在一个班里同时面对高考大敌,并且把同学看作竞争对手,也像敌人一样。并且当时的我天天读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应付着高考的同时,痛斥着高考,于是才形成了改变世界的目标之一:改变教育业。

大城市里的孤独

忘一眼窗外,如此辽阔的天地,如此繁华的闹市,如此炫目的明灯,和如此庞大的人群,同时显示着它的热情与冷漠,在我眼里是如此的陌生。
常常走在人群中,感觉自己渺小如斯,微不足道,可以消失,没有人会担心你是否存在,除了你最亲的亲人和最密的知己,在任何人口中,你的死亡不过是笑谈,并会在时间的冲击下慢慢淡忘。
每个人都忙着,自己的事,想着,自己的思,听着,大众的歌。没有人会为你停下脚步,当然你也不需要别人为你停下脚步,人情始终绑定在利益上,人人都是陌生的。

内心的空缺

我,不是想说我渴望着另一半,不论是心理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或者是说我的情感无法释放,还是说无人能理解我的想法。
你认为得到了,一切问题都不复存在,实际上即使得到了,他们还是存在着,无可奈何,投入俗世,可还能怎么样呢?
遁入空门,归隐自然?可是这一切有什么意义呢?

尝尽人生的一切可能性

有人说人生意义在于尝尽作为人的一切可能性,于是我们企图我们一个人生能过上多种生活,我们可以扮演着多种身份,甚至说换一个性别。
但自然本来就让我们不可能同时有两个性别,我们总是希冀着另一半,似乎有了另一半人生就完满了,可事实不尽人意,恋爱和婚姻是割裂的,精神上物质上的互补可遇而不可求。
社会又让我们失去了作为多种身份的权利,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什么都不肯放弃的结果是一事无成,虽然我也不想接受,但必须承认。
周国平说过人生就像穿过树林,不管你走的是哪一条路,都能感受到树林的曲径通幽。
也许这只是为了安慰人的,在不可能尝尽一切的可能性的基础上聊以自慰。
但更本质的是:也许这些可能性本来都不重要,因为它没有任何意义。
但它是一种体验啊,享受都是在过程中,在过程中获得了最大的享受和满足就足够了。
可是,享受本身是不是也是无意义的。

孤独

这个词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我的脑海,旋律停了,可它还存在着,甚至说人生尽了,它也还会存在着,它被一次又一次地写到,可无论如何我们无法触及它的本质。
由于着生理需求,我会不断地渴望着异性,但不会表达,不会主动,一方面渴望着异性,一方面又渴望着变成异性。我知道这是黑暗心理作祟。
但更本质的是,我的精神是否是有空缺的。
但为什么一定是异性,同性为什么一定不行。
这样想一想,发现似乎生理欲望要比精神欲望更加强烈,以至于无法控制。
但想想如果给你了躯体之乐,我想我也不会满足,需要交往的精神之乐。
但它们究竟是可以分离的吗?为什么一定是异性?为什么一定不止于肉体,这两个需求可以分别进行满足吗?

假如

假如我变成了女性,我会更自然,更感性,但我需要漂亮吗?答案是需要。为什么?虚荣是什么?
为什么我会希望我变成女性?除了受虐的黑暗心理以外还剩下什么?是精神的丰满吗?
我的人生两大终极目标就是对外改变世界,对内丰富内心。但假如我是女性呢?女性可以不用背负着改变世界的责任,女性就是自然,她们也不会对哲学津津乐道,还需要丰富内心吗?她们能思考什么呢?
母性情怀,和受虐意志,如此被动,如此奉献,但假如不曾有人来需求她们,她们还有什么意义?
对,有女生更我说她想变成男生,然后强奸女性,我想这也不是偶然,是人的天性?无从知晓,没有答案。

困惑

也许人人都有自己的困惑,对我来说也许是一个跨越性别,跨越年龄,跨越种族的人生之思,对别人也许只是日常的琐碎。
也许困惑本身就是意义,它促进着我们不断思考,即使永远都不会有答案,但在探寻答案的过程中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解答他们不会给我们任何好处,反而会让我们失去思考的能力。

哲学

一切话题奇迹般的回到哲学,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万物之本。
但也许他只是人们对自己的困惑的一个出路:不要想了,都回到哲学了。
他似乎才是一切创造力思想的扼杀者,而不是推动这思想。把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推到了本体论和认知论,似乎就到了终点,人人望而却步。
但真正的思考远远不止于此,没有退路了也不能放弃,不断思考,直到死亡。

哲学是一切,同时也什么都不是。
科学由他产生,却在科学中找不到他的丝毫影子。
是的,他研究一切混沌的东西,而当混沌清晰之后,也再不属于哲学。
他像上帝一般,不断地将自己的土壤送给后代,并默默祝福他们,自己的领地却从未减少。试说在正无穷中减少任何一丝都毫无变化。

看淡?

年轻时思考人生问题,难道年老了就不思考了,看淡了吗?
书上说:他老人家年纪大时不再孜孜探求于人生的意义,是看淡了。
父母说:我年轻时也想这种问题,很正常很正常。
承认合理化似乎就意味着它的无效化。所以周国平说过人一到30岁就不再为自己而活。我认为30年为一世,一生三世,就是为了不断思考,不能以年老为借口而不去思考了。
我认为他们不是看淡,因为为了一些困惑思考,不是因为哲学而痛苦,而是因为痛苦而哲学。
困惑不解,永远不会有看淡,思想永不懈怠,悲观着,痛苦着,思考着。不用,也不应承认其合理性。

杨绛

我很钦佩她,在自己的丈夫与女儿去世后,年龄渐大,却没有忘却初衷,开始攻向最难的哲学,走在人生边上却依然在思考。
我相信:即使是死亡了,如果还能思考的话,也一定会继续思考。

死亡

我不太相信死后还有灵魂,我认为死亡就是灵魂的破灭。
但灵魂又是什么呢?
即使是思想会破灭,一切消失不见,但仅在此生此世,我依然会不断思考。答案是我不关注结果,而思考的过程本身就会暂时抚平精神的伤痛,即使永远无法消除。

生活

还在继续,而我的哲学思考似乎已经偏离生活很远了。
其实不然,一切哲学思考必然是向更本质的内容深入,表面上的及时应对措施其实并不重要,一个问题不可能完全解决,生活不会因为一个因素的改变而会有多大的变动。
就像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过去。